百姓信賴的“當家人”——記州、縣兩級人大代表,汪清縣汪清鎮黨委書記鄭木紅
州、縣兩級人大代表,汪清縣汪清鎮黨委書記鄭木紅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黨群之間建立起魚水相依、休戚與共的深厚情誼,促進當地經濟建設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開創各族群眾同奮斗、共幸福的良好局面。
始終著眼大局,夯實民族團結進步根基。汪清鎮位于汪清河沿岸,下轄14個行政村,總人口9673人,其中朝鮮族人口占65.37%,屬于典型的少數民族鄉鎮。2021年,鄭木紅任汪清鎮黨委書記,成為全縣唯一的女鄉鎮黨委書記。雖說是女同志,但多年鄉鎮工作形成的雷厲風行、務實肯干的作風,鑄就了她巾幗不讓須眉的韌勁。她深知,面對汪清鎮這樣一個民族鄉鎮,只有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工作主線,聚力強化共同理想信念,才能匯聚各族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磅礴力量。
多年來,鄭木紅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準確理解和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從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入手,帶頭面向機關干部、基層群眾開展宣講,推動廣大干部群眾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貫穿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充分挖掘鎮內民俗資源,建成了當地首家鄉愁館——西崴子鄉愁館,館內珍藏的300余件老物件,承載著汪清鎮幾代人鄉村生產生活的記憶,是當地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縮影,鄉愁館喚醒了歸鄉游子心底的眷戀,強化了留守村民對家鄉故土的熱愛。她還指導汪清鎮傳統蔬菜種植村——砂南村建立蔬菜文化長廊,讓共同的飲食文化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黏合劑”,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百姓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教育人感染人”,鄭木紅說。近年來,汪清鎮拍攝的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典型故事微視頻,播放量達2.5萬人次。其中,由鄭木紅指導把關的“朝鮮族脫貧戶與漢族兒子”的故事更是收獲了1.6萬人次的觀看,視頻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刻內涵,在全鎮引起強烈反響。為了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深入人心,她還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各族文化、風俗、節日,積極推進“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等系列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構建各民族共居共融的幸福大家庭。
興產業,聚人心。為解決當地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鄭木紅上任后帶領鎮班子開展走訪調研,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走遍了全鎮大小14個村。鄭木紅多次組織召開干群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結合各村產業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確立了傳統蔬菜種植、黃牛養殖和木耳、光伏、稻米、旅游等產業發展方向,讓全鎮村村都有當家產業、個個都有致富門路。
路子有了,怎么走很重要。鄭木紅深知,要走好發展這條路,人才是關鍵。她發動群眾,鼓勵在外能人回流,用一年的時間,成功吸引210多名外出務工人才返鄉創業。她創新舉措,實施鄉村振興農村產業經理人聘任工作,為每個村配備了14名產業經理人和2名產業指導員。她不僅親自帶著產業經理人和村干部對接,還主動幫助解決土地轉讓、廠房租賃等各種問題。在她的推動下,14個村的產業經理人累計謀劃實施產業項目7個,煎餅廠、大田人參種植、菌包廠及吊袋式育菌車間等一批特色產業項目紛紛落地,總投資達2697.94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34.9萬元。其中,由產業經理人發起的總投資2200萬元的汪清鎮食用菌產業園區,填補了汪清鎮黑木耳種植空白,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10萬元,讓周邊群眾5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如今,汪清鎮農特產品加工、黃牛養殖、蔬菜種植、光伏和地栽木耳五大產業齊頭并進,各族群眾錢袋子鼓起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為盤活閑置庭院、振興庭院經濟, 鄭木紅大力倡導“三園”經濟,利用脫貧戶的小菜園、果園、養殖園,引導廣大農戶以家庭為陣地,以庭院為載體,讓群眾的房前屋后“方寸地”成為“增收園”。截至目前,全鎮已投資70萬元免費為參與戶下發菜苗、雞苗、鵝苗等,并動員各方面力量幫助銷售,進一步增加了群眾收入。
始終關心群眾,爭做各族群眾貼心人。鄭木紅不遺余力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為砂南村協調投資新建通村橋200米,確保村民蔬菜車輛運輸安全;幫助西崴子村脫貧戶周哲棟銷售蜂蜜,確保脫貧戶不再返貧;謀劃實施總投資530萬元的夾皮溝村堤防,徹底消除夾皮溝村水災隱患;謀劃實施總投資150萬元的春和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進一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積極聯系企業家代表捐獻物資,為全鎮112名村民發放價值2.8萬元的生活用品,讓更多群眾感受到來自人大代表的溫暖。在她的帶領下,汪清鎮3年來累計投資近2000萬元幫助各族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成為百姓信賴的“當家人”。
作為州、縣兩級人大代表,鄭木紅表示要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全鎮各項工作有機結合,凝聚起更加強大的民族團結力量,共同譜寫鄉村振興發展新篇章!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